找到相关内容483篇,用时3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如来禅与祖师禅

    ;是虚妄之,不令生,契合于“如来藏心”,则为攀缘如禅。如来禅是“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3。这里的“圣智&...ldquo;直显心性宗”。但是,“洪州意者,心动,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全体贪、、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朝...

    方立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391057225.html
  • 浪丐心泪──大藏寺祈竹仁宝哲自传

    后,听闻中国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大藏寺被允许重开,我才猛然记起外公的嘱咐,心:‘外公当年的意思,莫非是指该由我承担重建恢复大藏寺的事业?’。直至一九九三年,我才开始协助大藏寺之重建。在二零零零年,...宗喀巴祖师赞,此二咒基本上是闲余时近乎不离口的。此外,玛哈卡那护法赞也是寺僧在每天私下诵念多次的修行课目。我自这段时期,便开始日诵︽妙吉祥真实名经︾及每天多次宗喀巴祖师赞与玛哈卡那赞。在后来的日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5522058019.html
  • 觉意三昧与四句无生门

    摩诃止观》“非行非坐三昧”所说的“未、欲念、已……能了达此四,即入一相无相”,智顗《摩诃止观》说:   初明四运者。夫心识无形不可见,约四相分别,谓未、欲念、已。未名心未,欲念名心欲名正缘境住,已名缘境谢,若能了达此四,即入一相无相。……于佛法中无正观眼,空无所获。行者既知心有四相,随心所善恶诸念,以无所住著,智反照观察也。[18]  简言之,“非行非坐三昧”(觉意...

    赖贤宗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33359901.html
  • 王阳明排斥禅宗契入天台

    于这些佛寺之间,有一次,他对在寺中坐禅三年、不语不视的和尚大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什么?和尚猛然一惊:道:“先生问其家,对曰:‘家母在’。曰:‘否?’对曰:‘不能不’。...出,投窗也大痴;百年拈故纸,何日出头时!”   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   陈建评:“此诗说禅甚高妙。首句即说鉴象之悟,第二句心法灭天地也,后二句皆《...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53760562.html
  • 释迦大觉无上道即是天台圆顿一乘实相

    众生于随缘中,于根境上便邪见思。凡夫堕四倒。此无始根本无明法性,具足三障四魔。今取“瞥尔阴识”若阴、若惑、若善、若恶、皆具三千即三谛:乃是十妙“境、智、行、位、三法、感应、神通、说法、眷属、...义理通、心思活、出语警策。慧思禅师记其说法第一,诚不虚也。  二、把秘蕴经中“深固幽远。无人能到”之秘妙:莲华奥旨圆明显露于世。古德云:“义蕴佛经。名出智者”。  三、阐明了莲华一乘实相入妙之门——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73360675.html
  • 试论智顗「观心释」的诠释学意涵

    有何可称为绝对客观万法的万法,万法必当其呈现于心而为心相之时,方知万法之存在,换言之,不论思维、想象、观察、体验、感受,任何动心之时即有万法,但这不是说主观之心收摄了客观之境的认识论上的唯心论的...认知与诠解存有论之实相时,同时具有上求佛道及下化众生两种双向的功能,是知解与实践合一的诠释学,是教化与解脱同一的诠释学。  关键词  观心,观心释,一三千,三观,教观一致、实践的诠释学  一、观心法...

    郭朝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73560677.html
  • 略论道学的特点、名称和性质

    快活!”(同上)这就是说,在源头上说,人和万物本来是一体的。但人既然是个人,他总得有个身体。就是所谓精神境界,也得有个身体,才能有所寄托。但是一个人,如果专顾到他的身体,那就是从躯壳上,那就是私。私...。在《识仁篇》中,他也明确地说:“义、礼、智皆仁也。”后来的道学家们也都认为,分别来看,仁是四德之一;但是合来看,仁和义、礼、智并不是平行的。一个仁者,自然有义、礼、智,但是有义、礼、智的人,不...

    冯友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75460699.html
  • 佛教《三字经》略解之佛教缘起篇

    真妄平等的。而它对众生言,可称之为“法身”,也同样是凡圣不二,无有判别,为各界众生所固有。  从佛教的角度看,芸芸众生由于未能体认法界的真性,迷于假象,不明究竟,随境,无明心动,见空见色,说有论无...缘起  1、法界生  无始终,无内外,  强立名,为法界。  [法界]:佛教把凡是意识思维所依止的对象皆称为法界。通常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就事象上说,法是诸法,通括宇宙一切的存在;界为分界,即事物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0560822.html
  • 持敬与止观??由程明道一系的静坐工夫与智者大师的止观法门之比较看宋儒与佛家静坐工夫的根本分别

    活跃的意识稳定下来,如同把猿猴锁著一般,这是腾空意识的第一步。制心止则凡心有,便马上克制之,不让它发出。此是因为人的一切意识皆由心出,故以克制心来腾空意识。系缘守境止及制心止皆让意识虚空的作法,单是... 。再者,宋代理学及佛学的关注点皆在具体个人之生命改造或更新,其理论不论如何精微奥妙,若不在个人生命上作用,最终不过是一些难以证实的形上思辨游戏。故其实践工夫的理论便是其理论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若我们...

    温带维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41661085.html
  • 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

    基本宗旨,马祖提出“平常心是道”的说法,都在禅宗丛林产生极大影响。这里的“无”,不是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而是“自性,虽即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常自在”(敦煌本《六祖坛经》语),是照常生活在现实...把刚才天然来访的事情告诉他。庞居士问天然走了没有?灵照告诉他已经走了。庞居士说了句:“赤土涂牛奶。”正在此时,天然突然进来。庞居士见到天然既不坐,也不言语。天然便礼貌地竖起拂子,庞居士相应地竖身边的...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5861474.html